入局易破局难 无人驾驶什么时候可以到来?
之所以商用预期不一致,其中除了技术难题造成的困扰外,现有法律、政策、保险体系等,并不是为自动驾驶时代的交通量身定制的。另外,Drive.ai创始人王弢向邦哥补充,“大众接受程度同样考验无人驾驶技术”。
除此之外,科技公司在生产模式上似乎更加注重一个“轻”字。技术与灵活性占优势的同时,重工业方面也未能跟上:比如特斯拉屡被爆产能不足。谷歌也一直没有独立开设工厂制造汽车。苹果的各产品则由代工厂生产。这些科技巨擘们都只负责研发、设计这些轻资产却高利润的工作分工。 而在国际ADAS领域,刚被英特尔收购的Mobileye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权威性存在。在各个国家,都不乏其模仿者。就中国市场而言,成本高、技术弱、出货量低,都相对较难比拼Mobileye。 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李国鼎工程讲座教授叶荫宇接受邦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公司都在考虑无人车的技术多强,但是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无人车之间的协调、调配和统一指挥,很多创业者还没有认清”。 一个明显的感觉,无人驾驶这个领域,很多公司都在做着相似的事,可以说同质化现象逐渐凸显。如今这一领域,已不是彼得.蒂尔所说的从 0 到 1 的过程,而是从 1 到n的过程,而公司在这个时候除了比拼“速度”外,准确找到落地的商业场景显得更加实用。 回过头来讲,无人驾驶什么时候可以到来?我想只有人工智能发展到与人脑可以比拟的“强智能”水平,人类才能完全放手将交通运输交给人工智能。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