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成都站长网 (https://www.028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

发布时间:2020-05-04 01:30:02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互联网
导读:副标题#e# 如果回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它与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移动金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放眼未来,它不仅是银行“大零售”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银行获取和服务客户的重要入口。 本文试图记录中国信用卡市场从0到1,再到N的历程,这也

信用卡要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拾价值?这是那几年横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发力线上渠道、强调用户思维、拓展生活场景、联手互联网公司,成为最核心的几大策略。在这一阶段,又属招行、浦发、中信的表现最具代表性。

如果仔细对比招行“掌上生活”APP在2013-2015年间几个版本的迭代,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时信用卡的求索之路。

“掌上生活”从1.0到3.0是第一阶段,核心是运营模式的重构、物理介质的迁移,从实体卡片走向“云”端建卡;从4.0到5.0开始形成“金融+生活”的场景结构。

逐个转变可以看到招行信用卡从线下走到线上的过程及变化,平台通过介入高频的线下交易场景,以支付环节作为连接点,让用户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并通过多样化的运营手段,包括补贴+优惠、生态圈互动等提升用户粘性。

另外两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也有类似的发展路径。

2012年,花旗与浦发合作到期后,派驻的高管也陆续撤离。2014年,原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刘显峰接任浦发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由此开启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包括推出“合伙人”计划借助社交关系链获客、50多个信用卡产品无条件终身免年费、上线“浦大喜奔”信用卡的专属APP等。从功能上看,APP上也是集合了信用卡的各项基础功能、交易、权益于一体,覆盖了衣食住行玩等场景。

中信信用卡则在对外合作方面更为积极主动。

2014年3月11日,中信信用卡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合作计划,包括联合腾讯推出微信信用卡,并与阿里旗下支付宝合作发布淘宝异度卡。两张卡均是“虚拟信用卡”,合作保险公司均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

与传统的信用卡不同,支付宝和微信上的实名用户可以通过现有支付宝或微信账号申请开通虚拟信用卡,省去填写各种资料的麻烦和繁琐的审批程序,即申即用,同时还能享受免年费的优惠和长达50天的免息期。

尽管两天后,这次的虚拟信用卡试水便跟二维码支付一起被叫停,但这也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合运营客户和风控的方式也逐渐成为趋势。

随着信用卡的发展重心往移动端迁移,“卡片”的形态越来越弱化,用户使用信用卡越来越频繁,但真正拿出卡片刷卡的次数却寥寥可数。

信用卡越来越后台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支付消费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功能,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客户的维护和运营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除了招行的“掌上生活”和浦发的“浦大喜奔”,行业里相对活跃的信用卡App还有,交行的“买单吧”、平安的“口袋银行”、广发信用卡“发现精彩”、中信银行“动卡空间”、光大信用卡“阳光惠生活”、中行的“缤纷生活”、民生信用卡“全民生活”、兴业的“好兴动”等。

从名称和定位上,信用卡APP大都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场景。而从数据上看,这一时期,那些更快跟上互联网思维和发力线上渠道的信用卡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长。

2016~2020:存量时代之后

2016年至今,在金融科技发展,零售金融复兴的当下,信用卡成为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获客和营收来源之一。可以说,得信用卡者得零售,得零售者得未来。

信用卡的第二次“大爆发”带来了发卡量和活跃度的激增,但风险也很快显现出来,市场格局再一次出现新的分化。

信用卡进入“存量时代”,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发卡规模,更在发展方式和用户运营上。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会走向何方?

二次爆发

消费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深化催生了互联网信贷市场的繁荣。

一时间,各种类信用卡产品层出不穷。例如,分期类的花呗、白条,现金类的微粒贷、借呗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出了市场。尤其在年轻群体,更是占得用户心智和使用习惯上的优势。

以微粒贷为例,到2017年8月,这一款产品的余额便超过了1000亿,而彼时距离这款产品上线不过两年时间。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