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数字技术正在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中国经济这个十个九大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目 标的阐述。其实我们在过去改革期间将近四十年的时候,我们一直是 对前景有不断的有展望,有构想,在 80 年代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构 想三步走,三步走的主要的含义,第一是解决温饱,第二是实现小康, 第三是要实现基本现代化。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有新的三步走, 在这次的十九大上,我们就是第二个百年计划,这个百年计划很重要 的三个时间点,第一个是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也就是要彻底 消灭贫困。第二个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个是到 2050 年 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假如说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时间表和 在 80 年代初的时候,邓小平先生所提出来的三步走这样的构想做一 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这 样的一个过程,应该是大大提前了。我们原来它说的是到 2050 年, 我们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们是到了 2035 年,到 2050 年, 应该是变成一个强国。对应的这些指标有一些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我 们没有时间具体展开来。 那么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对于我们下一步的 经济政策还有一个很中心的,很关键的论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社 会主要矛盾的阐述,我们假如看一下历史上党代会对于主要矛盾的这 个阐述,其实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简单地来说在 8 大,也就是建国 不久以后,所设定的当时的这个主要的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了这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其实 主要横跨一个文化革命的时期的时候,当时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一个 阶级斗争的这个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主要矛盾从十二大到十 八大一直是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十九大的报告的确定的主要矛盾应该说是有一定的转变, 主要的转变在于,很多人开始富起来了,但是我们经济发展还不够平 衡,不够充分。 这个背后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不平衡, 不充分的这个问题?矛盾?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我们过去四十年所实现的其实是一种超预期的追赶,1978 年 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人均 GDP 是 250 美金,今天 已经到了 8000 美金,我们的人均 GDP,我们的 GDP 的总的规模,应 该说是大大提前超预期,超规模的赶超。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赶超的背 后,我们也确实产生了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举三个简单的 例子。 第一、在早期,为了追求高速增长,我们确实是形成了不少结构 性的矛盾,结构性的失衡,比如说为了追求高速增长,用大量的投资 来支持经济活动,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投资占 GDP 的比例非常的高。 而且投资的效率也并不是那么的好。第二,我们的市场化的改革不彻 底,我们经常说,我们的普惠金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这背后有很多 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化的改革不彻底,金融机构 的资源配置还受到相当的政策约束,利率不能完全市场化,利率不能 覆盖风险,使得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服务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 利率有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我们过去确实是重视经 济增长,但是不重视经济的增长的质量,这背后产生的问题,收入分 配不太公平,社会保障不太发达,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所以我个人的 解读,以十九大为起点,我们下一轮的经济政策,当然要追求中高速 的经济增长,但是更重要的政策重点应该是放在我们增长的质量,增 长的平稳的结构和人民生活的这个质量。 怎样实现这样的追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来的是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这里头的内容相对比较 丰富,包括我们这个去年,中央提出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目标,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和降成本,这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同时要推动实现建设创新型的这个国家, 那么我觉得这个主题和我们今天的讨论紧密相关,创新型的国家所依 据的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的培养,很多方 面。当然还包括我们区域性的这个,协调的区域性的发展,包括我们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等等。我个人的理解,我们下一 轮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许可以把它概括为党的领导加 上市场配置资源,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内核,也许在过去很长时间都已 经在实施过程当中,有很多成分,其实在我们过去的经济体系当中就 有,未来这样的一个体系,其实是一方面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 个报告当中有一个比较精辟的阐述就是,有为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场, 这样的一个匹配怎么样工作?当然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我觉得 未来的方向可能就是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一个紧密的结合。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