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霸占网络基础架构多年,5G时代是时候掀开下一幕了!
这些不同的细分领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网络、计算、存储、应用的“时效要求”,如果把数据从终端设备传到云端,在云端分析、计算之后在传到终端设备,在响应速度上,显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边缘计算的“近端处理”,就成为了目前最合适的解决之道了。 根据传统上的定义,CDN是依靠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通过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功能模块,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边缘计算和CDN异曲同工,都是充分利用了边缘的“能量”,只不过跟CDN相比,边缘计算不仅仅是网络传输层面的内容分发而已,还包括了计算、存储、应用等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甚至可以一定意义上,把边缘计算看作是CDN在业务和技术领域的“升级版”。难怪无论是国外的Akamai、AWS 、EdgeCast、Fastly、Cloudflare、还是国内的网宿科技、蓝汛等等,个个都在摩拳擦掌。很显然,他们也看到了潜在天然的卡位优势。 这和行业大佬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Gartner的云服务提供商研究副总裁Ted Chamberlin就表示,“老实说我认为,对于边缘路由和交换、甚至对于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设备中的传统防火墙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真的能够夺取这个市场的CDN。直到最近它们才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可轻松取代广域网边缘设备市场。” 2T端:最难超越的技术优势,就是“天生优势” 在TMT行业里,相比于产品、运营、资金、资源等元素,技术才是最难超越的,而要超越“天生的技术优势”,则是难上加难。边缘计算除了拥有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底层逻辑的三大特点之外,就技术本身而言,相较于云计算,边缘计算也有着三大优势。 第一,是响应上几乎“无延迟性”的优势。如今AR、VR、4K、8K、直播、短视频、游戏、云上办公、云上娱乐、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各种场景日益普及,这些场景下的应用对传输、计算、存储等的速度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自动驾驶为例,在这方面,几乎是要求秒级甚至是毫秒级的速度。而面对自动驾驶方面由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众多传感器创造的大量原生数据,以及人与车、人与路、车与车、车与路等各种交互数据,传统数据中心模式的响应、计算和传输速度,显然是不够的,这时候“近端处理”的边缘计算,自然就成为了 “实时化”要求的最好选择。 对此,著名风投厂商安德森·霍洛维茨公司的彼得·莱文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其内部可能有超过200台电脑的能力,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是一个车轮上的数据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遥远”的云计算,自然“远水救不了近火”。 就像国际咨询机构IDC的物联网和移动副总裁Carrie McGillivray所认为的,边缘计算使计算能够在整个网络中分布,未来的数据将不总是需要传回云中。这里所说的“云中”,就是传统云计算架构中的“数据中心”。 第二,是对重要数据资产的“化整为零”的防暴露优势。在边缘计算出现之前,用户的大部分数据都要上传至数据中心,在这一上传的过程中,用户的数据尤其是重要的隐私数据,比如个体标签数据、银行账户密码、电商平台消费数据、搜索记录、甚至智能摄像头等等,就存在着泄露的风险。而边缘计算因为很多情况下,不用再把每一条数据上传到集中式云中心,而是在边缘就近处理,因此也从源头有效解除了类似的风险。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