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的微信保卫战:"草根"自发组织打赢美政府
朱可亮向澎湃新闻解释,微信案有五大难点:首先,通过司法途径挑战美国总统行政命令成功率很低,美国两百多年来总计1.5万多项总统令中,只有极少数被法院限制或否决;第二,“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在国家安全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权力,挑战总统在这个领域的决策更难;第三,作为草根华人,缺乏政治势力和成熟的社区组织,实践起来很难;第四,美国没有类似法院判例的先例,说服法官做一个新的决定很难;第五,时间紧迫。 由于打的是难度如此之高的一场官司,负责诉讼的朱可亮认为必须找到一两个在相关领域知名的美国律师,才有可能增加胜率。但是相应的,他们的费用也不菲,时薪在1000美元以上。这笔支出对于刚刚成立的美微联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 不久,朱可亮通过老同事找到了旧金山一家一流的律师事务所,邀请该律所的迈克尔·比恩(Michael Bien)作为此案的主诉律师。比恩曾两次被评为加州年度律师,专门从事民事权利和人权问题的诉讼。他手下还有四五位律师,协助他开展工作。当然,他们都是收费的。 朱可亮表示,他们原本第一步希望能募捐到10万美元,可以至少支付一位大律师代理诉讼的费用。发起募捐不到一周后,美微联会收到超过500人的捐款,总额接近3.7万美元。但这笔钱对于请顶级律师进行诉讼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我要求(比恩律师)他们必须全心全力投入到这个案子,期间不能接其他的业务。我们也事先声明,尽管我们会全力筹款,仍不一定能及时付清所有的费用。”朱可亮说。 在朱可亮垫付了定金之后,比恩律师同意了这些条件,在8月12日正式接受了聘任,后来经过朱可亮的说服,比恩律师也答应美微联会可以延期支付账单。 尽管如此,后来当美微联会收到一张高达39万美元的账单的时候,还是被惊到了。多位律师回忆称,当时美微联会律师群里一片安静。只有朱可亮律师说了声,“没关系,我们总会有办法的。”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按照这个(筹款)情况去请一流律师的话,坚持不了两天。”朱可亮对澎湃新闻说,“当时我们想,如果没有钱的话,那就只有我和倪律师两人硬着头皮‘赤膊上阵’了。” 此后,由于微信禁令涉嫌违反宪法,另一家在在宪法案件方面经验丰富的DWT律师事务所免费加入。美国前商务部长、前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在从政前后在这家律所做了二十多年的高级合伙人。这样,包括朱可亮和倪非,美微联会一共有四位主诉律师。 暂时解决了人和钱的问题,还有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困难——谁来做原告? 朱可亮坦言,自己最开始接触的很多华人其实都不愿意做原告,“说实话,作为一个华人出头来起诉美国总统,很多人是有担心和顾虑的。” 朱可亮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做说服工作。几经周折,最后美微联会找到了5名个人(1名白人男性、1名华人男性、3名华人女性)和一家华人公司作为原告。 原告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律师团的策略:包括使用微信和中国朋友保持联系的白人、使用微信帮助中国偏远地区儿童学习的华人、用微信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华人家庭参加互助活动的公益组织、使用微信参加当地教会活动的人,以及使用微信为中餐馆做商业宣传推广的企业。这些个案从各方面体现了微信对不同人群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也让律师团可以充分利用美国宪法下保护各种私人权利的法律规定。 至此,美微联会律师团才得以进入到诉讼本身的核心部分。 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分为三级。仅仅在一审法院里,一个案子从头做到尾,小案子都需要两到三年,复杂一些的案子,四到五年都有可能。而微信禁令原本会在9月20日生效,留给原告的只有45天时间。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走完所有程序。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办法,即在审判之前,先根据总统令可能涉嫌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且有可能对原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情况下,向法院申请一项临时禁止令。如果法院同意我们的请求,就可以在正式审判之前,禁止总统令的实施,维持现状。”朱可亮介绍道。 申请禁止令的意义在于避免微信禁令在9月20日生效。否则,即使两三年后美微联会能够在庭审胜利,取消了微信禁令,但是实际上禁令早已生效,在庭审期间必然会对广大的微信使用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不过正常情况下,申请一个临时禁止令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同样等不起,于是我们申请了一个紧急程序,加快禁止令的申请。”朱可亮说道,“所有人日以继夜地加班加点,使得我们在两三周内把程序走完了。” 如果最终没有申请到禁止令,朱可亮还做了另一手准备,他打算继续使用微信,引得美国政府对他进行处罚,通过“公民不服从”行为继续使用微信,把案子继续打下去。 “这次封杀微信的命令,让我切身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被歧视’,作为一个在美国已经生活了23年的华人,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而我又是一位律师,我最擅长的就是法律,所以我决心去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在美华人的宪法权利。”朱可亮说。 然而在如此多的挑战面前,最让美微联会团队寒心的,还是碰到部分华人反对。一些人质疑他们的动机是为了赚律师费,甚至还有人到白宫网站上请愿,请求封杀微信。美微联会的律师们也收到了无数人身攻击和辱骂的留言和信件,甚至包含对他们人身安全的威胁。 五名创始律师之一的袁钢告诉澎湃新闻,他耗费最多的精力是去说服一些华人,“而这是让我最难过的。” 迈克尔·比恩律师。 关键的文件 在接手微信案之前,比恩从来没有听说过微信。 在朱可亮向他解释了微信对于华人社区的重要性以及微信禁令会对华裔社区带来的影响后,比恩决定接下这个案子。 “我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压迫和歧视。我们的宗教和历史告诉我们有义务帮助反对排外主义,并尊重每个群体的权利。我个人对美国的排外、反华和反移民倾向感到愤怒,这导致了许多限制性的法律、政策、种族主义言论和暴力。微信禁令就是一个危险的官方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表达。”比恩对澎湃新闻说。 比恩认为,微信禁令案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互联网与言论自由政策和总统权力的限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禁令会对一个少数群体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这些人如此依赖微信,这一事实增加了说服法院阻止禁令生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比恩还向澎湃新闻介绍了这场诉讼面临的诸多挑战。在起诉书中,原告律师团队必须向一位对微信完全不了解的美国法官提供证据,证明微信对于华人社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及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权利的关联;团队还要证明微信与美国常见的社交和通讯软件有何不同;此外,律师团还必须提出足够的法律理论来支持对微信禁令的挑战。而且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这案子没有先例可循,因此打赢的难度更大。 此外,微信禁令以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作为基础,这使原告团队的压力更加沉重。比恩介绍说,通常美国法院对政府提出的国家安全问题非常“顺从”,宪法权利常常让位于国家安全(例如在战争或国家灾难时期)。而国家安全问题的证据可以不必对原告律师公开,原告方也无法知道美国政府是否掌握了证明微信确实危害了美国国家安全的确凿证据。 事实上,整个诉讼双方争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微信是否真正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即使微信真的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总统所下令采取的全面封杀的方式是否符合宪法。 第一点,也是美微联会律师团队在整个案件中最担心的一点。“从我开始写第一份研究报告时起,我就始终担心美国政府是否真正掌握了什么‘实锤’的证据,证明微信确实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作为普通微信用户,我不可能掌握这类信息,如果美国政府最后在法庭上提交了这类证据,官司就不用打了,因为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这一点毋庸置疑,无可反驳。”朱可亮说。 然而9月17日首场听证会召开9天前,一份关键的文件打消了他的担忧。 9月8日晚10点半,美国司法部给美微联会律师团发来了一份50多页的书面回复,同时附带了1200多页的书面证据。 “我当时很紧张,花了两三个小时快速看了材料,看完之后,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那天晚上,我是带着微笑去睡觉的。”朱可亮回忆道。 在此前几周的交锋中,美国政府的律师始终没有拿出直接的有力证据。在把他们向法庭提交的1200多页书面证据都研究了一遍之后,美微联会律师团发现里面所列举的大都是网上可以查到的公开报告。美国政府并没有举出任何微信直接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证据,只有主观上可能存在的“威胁”或“危险”。 朱可亮说,“几位律师看了之后得出的结论都差不多,一下子感觉心里有底了。” 首场听证会前一天,美国司法部突然给律师团发了一封信,称愿意和解,并做出相应的承诺。 “他们信中的第一句话看上去很好,说将不会追究美国普通微信用户用于私人或者是商业目的使用。”朱可亮说,“但是越往后看就越不对。后面实际上还有一大段文字(内容)。” 当时律师团正在紧张准备第二天的听证会,对于司法部的突然来信,律师团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我们的一致意见是这个和解回复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所以拒绝了。我们回复说明天听证会继续打官司。”朱可亮说。 意想不到的是,司法部随后将当时处于保密状态中的这封信交给了法院,并主动公开给美国媒体,被《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编辑:成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